你听过这样的话吗?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我们吃过的盐比你们走过的路还要多。”

“买东西,要货比三家。”

“一分价钱一分货。”

我想生于70、80年代的人,都听过。我就是在这样的告诫下长大的。老一辈的这些经验心得就成为了我们出门办事的准则。《影响力》告诉我们,这些经验心得当被“别有用心”的人掌握利用后,只要触发我们的某一特征,我们这些思维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并乖乖地顺从了对方,任其摆布,最让人无奈的是,我们被当成了韭菜被割而不知。

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哪些惯性思维被利用了。

1.一分价钱一分货的思维,被利用的经历

一份价钱一分货,价格贵就等于好东西。这一套标准原则指导着我们买东西。大家都有旅游买东西的经历,我曾经旅游,到茶园参观,解说员从茶的生长到采摘以及最后制茶的过程说的非常专业,也观摩了现场炒茶过程,最重要的是现场茶园采摘,现场制茶,都是出厂的原汁原味,所以当时认为价钱再贵,都物有所值。我们这些游客都庆幸买到了货真价实的茶叶而窃窃自喜,殊不知我们的“价格贵=好东西”的经验心得被茶商利用了,做了人家的韭菜而不知,还心甘情愿的被割。

书中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称作“模式化的自动行为”。也就是说,我们的那些思维心得就好似预订好程序的磁带,一旦触发某一特征,就播放起来。

但是大家也不必惊慌,书中说,在大部分人类活动中,这种行为是相当普遍的,也是很必要的,为什么呢?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怀特海认为这是现代人不可避免的一个特点,他说:“文明的进步,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我们每天遇到很多人和事,我们做不到去对每一个人和每件事的方方面面去辨别和分析,所以我们就会做拿来主义,频繁的用现成的范式。

正确的做法是,放平心态,客观看待,相对的理性处理就可以了。

2.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你认同吗?

“好东西=价格贵”的经验心得被卖家掌握后,发酵效应一发不可收拾,卖家利用它可以说是屡战屡胜。

卖家的行为,与叫做“拟态体”的生物会模仿其他动物行为很相似。有一种叫隐翅虫的甲壳虫,就是个“精明”的家伙,它利用气味和触角在内的多种触发器官,吸引两种蚂蚁保护、清理并饲养它的幼虫,成年以后,还继续迷惑对方,住到蚂蚁的洞穴里去,蚂蚁以为它是自己的同类,热情招待,谁知隐翅虫却恩将仇报,大吃蚂蚁卵和小蚂蚁,可它们从来也没受到过伤害。

卖家就是拟态体,利用模仿来触发我们买家的范式特征,企图诱骗买家在不恰当的时间错误的播放原本正确的行为磁带,抓住机会,利用买家的错误行为,达到销售的目的。

当卖家尝到甜头后,他们很聪明,会举一反三,进行精心包装和设计,让买家屡次深陷其中而不知啊!

其实,这一切看似不好,但是却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经营之道,没有对错,这是智慧和能力的差距,要不怎么能有二八法则呢?

三、货比三家,真的能打败“拒绝—后撤”的技巧吗?

常言道:“货比三家不吃亏。”小时候,父母就告诉我们买东西要这样去买。每次陪父母逛市场,总是从市场头走到尾,了解要买的东西的全部价格后,再从头开始挑选品质好、价格最划算的买。其实价格都不会差太大,只是父母想买个心安的心理在作祟罢了。

商家为了刺激消费,总会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并且也越来越高级。既让买方买的舒心,又让自己赚得开心。

书中说的拒绝—后撤技巧,就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加强版技巧。这个技巧厉害之处在于,当买卖双方讨价还价时,卖方先提出一个极高的价格,早知买方一定不会同意的,再退让到适度的价格,买方不仅对价格满意,同时买方还因为卖方的退让行为感到是在为我着想,也做好给予回赠的准备,所以就会买更多的产品,卖方也最终获得可观的收益,可谓是一举三得啊!

这样被“利用”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我是最有感触的,我和我老公这些年喜欢投资房产,每次买房或卖房时,这个技巧可以说用的炉火纯青,每次的讨教还价其实都是一场心里战,买卖双方都是各怀“鬼胎”,站得角度不同,想法也各异。买方希望以最低的价格买到自己中意的东西,卖方希望能卖出高价。谁能坚持住,谁就是最后都的赢家。

这场“战争”的输赢结果其实并不重要,毕竟这是各有所需,相对的是等价交换。我们要做的是不要走到两个极端,过于信任和过于排斥,要客观合理的看待和判断。互惠的原理本意是善意回报善意,没有让我们要用善意回报诡计。

我认为存在就是合理的,这些技巧被商家发现,只要合理运用,遵循行业行规,就是推崇的。从另一个角度,这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总有些人会善于发现,并总结改进,这这些人可以称作企业家,正是有了他们的推动,人类社会才得到持续的发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