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保险发展的历程来看,几次大的灾难,无论是疾病还是自然灾害,都大大的提升了老百姓对保险的认知,对行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而新冠疫情影响如此之大之久,原本预计会大大促进老百姓购买保险的情况,却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了,这是为什么?这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一起作用的结果。
先谈下内因:
1、人海战术
自从取消代理人资格考试之后,进入野蛮式发展,快速增长的代理人队伍,大量代理人快速消耗身边客户资源,各家保险公司靠这种野蛮粗暴的方式掠夺市场,简单高效。虽然业绩非常好看,但是给保险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多,打下的不良烙印更是根深蒂固。
2、销售模式重营销,轻专业
在这个行业有一种方法一定能成功,那就是背话术+厚脸皮。这并不是贬低,背话术是为了吸引和客户见面,厚脸皮是为了多次和客户见面,这是保险销售的基础。保险卖的首先是观念,再是条款。绝大多数客户没有多几次的沟通,是基本不可能成交的。这也导致了为什么很多人一旦做了保险,亲朋好友都敬而远之。大部分能留存做全职的代理人,也仅仅是对自己公司的几款主打产品比较了解,公司推什么就卖什么,不会产品搭配和方案设计,更别说很多打酱油,做兼职的。
3、服务都是幌子,营销才是本质
可以说没有几家公司有真正意义的服务,多参加几次保险公司活动的人都知道,所谓服务活动,无非是为了加保和转介绍,而且这种活动频率普遍比较高。
过去几年,这种模式成效显著,但是从去年开始,随着自媒体一波节奏,让这种对保险不满的情绪集中爆发出来,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也自然随波逐流,一时之间,保险成了过街老鼠,想要平息这种观念,需要一定的时间。客观来讲,这未必就是坏事。这让行业提前认知到问题的严重性,迫使提前改革创新,从长远来讲,是好事。
再看下外因:
1、经济环境
疫情对大环境的影响深度和长度都大大超出了预期,导致经济下滑,消费降级。而保险的支出在大部分人眼里并非刚需,所以削减保险开支是很正常的事。简单地讲,就是老百姓包里的钱少了,退保,减保,取消保险预算也是情理之中。
2、多元化的保险产品选择
惠民保等普惠型保险产品,互联网保险产品,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选择。对于不懂保险的人,仅仅是想买个心里安慰的人,往往觉得买了这种保险也是一样的,他们压根就没指望真正需要时保险能帮多大忙,抱着赌一下的心态。并不是说这种产品不好,从价格上来看,确实不错,但是保险产品的定价是根据保险责任来的,不同价格的产品,保险责任差别非常大,虽然同样是百万医疗,不同产品实际理赔的结果会相差甚远。线上购买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健康告知,这是外行基本不懂,也是影响是否理赔最大的因素。
奉劝大家,买保险,不论是哪里买,一定要明白一些基本的原理,看懂基本的保险责任,这是对自己的钱负责。
3、平台代理公司的崛起
平台公司和代理人没有本质的区别,无非都是卖保险,就目前来看,平台公司卖的是多家公司的合同条款,代理人卖的是自家的条款,资源和服务。区别是什么?平台公司了解多家产品的条款区别,在条款层面能找到更好的产品。代理人更熟悉自家产品之外的增值服务,比如医疗,养老,投资资源,不同客户不同需求,合理竞争共同进步,不用互相挤兑。
以上便是奇珍异保的分析,尽管现状不容乐观,但是从宏观来看,保险行业的前景还是很理想的,从几点可以坚定这个信念
1、政府部门的监管和推动并行,行业的稳定发展是国家需要。
2、中国的保险深度和密度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3、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比如医疗,护理,养老等,保险产品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4、从今年数据上来看,蓝海市场大有可为,红海市场也潜力巨大。蓝海市场以中高端客户为主,今年的投保力度明显加强,这类人群不缺乏保险意识和认知,在如今的投资环境下,这是必然的选择;而面对红海市场庞大的人口基数,保险公司则需要勇于改革创新,用真正的专业和服务来改变老百姓对保险的态度,科学的认识,相信和接受保险,让保险发挥其社会稳定器的基本功能。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