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你参加一个派对,屋里有很多人,你玩得很开心。这时候,屋里突然失火,火势很大,无法扑灭,此时你想逃生。你的面前有两个门,左门和右门,你必须在它们之间选择。但问题是,其他人也要争抢这两个门出逃。如果你选择的门是很多人选择的,那么你将因人多拥挤、冲不出去而被烧死;相反,如果你选择的是较少人选择的,那么你将逃生。这里我们不考虑道德因素,你将如何选择?
这其实就是博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曼在权威的《帕尔格雷夫大辞典》中,对“博弈论”词条的解释十分精辟和凝练。他认为,博弈论描述性的名称应是“互动的决策论”,因为人们之间的决策与行为会形成互为影响的关系,一个主体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到对方的反应。
通俗地讲,博弈就是指在游戏中的一种选择策略的研究,博弈的英文为game,我们一般将它翻译成“游戏”。而在西方,game的意义不同于汉语中的游戏。在英语中,game即是人们遵循一定规则的活动,进行活动的人的目的是让自己“赢”。而自己在和对手竞赛或游戏的时候怎样使自己赢呢?这不但要考虑自己的策略,还要考虑其他人的选择。生活中博弈的案例很多,只要涉及人群的互动,就有博弈。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小王是一家公司的主管,为人比较正直,说话也比较直白,经常不注意方式、场合。有一次,小王上面刚好空出一个经理的职位,本来小王是最有希望晋升的,这件事也让小王高兴了好一阵子,没想到,老板却把小王叫到办公室,说这个职位要以外聘的方式填补,暂不考虑内部员工的升迁。小王顿时犹如被泼了一瓢冷水,不悦的情绪立刻表现出来,虽然没有对老板说什么,但在私下里却牢骚满腹。因为这个职位,除了小王,实在没有更合适的了,小王在这家公司的业绩和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而且颇得下属的爱戴和佩服。
小王实在不理解老板的想法,他准备跟老板好好争取一下,所以小王又找到老板,并陈述自己的功绩,可老板还是坚持己见。小王有点愤怒了,一气之下,向老板提出了辞职,他觉得凭自己对公司的贡献,老板是不会同意的。没想到,老板居然同意了。
第二天,新经理的职位被和小王地位一样,却没有小王能力强的小李担当了。其实当天老板也对小李说了与小王同样的话,但小李却没有任何抱怨。结果小王由于不能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把升迁的机会拱手让给了他人。
在上述案例中,小王和老板之间就是一场博弈,是一场职场的博弈,也是一次人际关系的互动。老板对小王说的话正是要看小王的反应,他要根据小王的反应,再作出自己的判断。结果小王牢骚满腹,惹得老板不满,好机会自然落不到他身上。
博弈涉及的“游戏”范围甚广:人际关系的互动、球赛或麻将的出招、股市的投资,等等,都可以用博弈论巧妙地解释。可以说,红尘俗世,莫不博弈。
博弈论探讨的就是聪明又自利的“局中人”如何采取行动以及如何与对手互动。人生正是由一局又一局的博弈所组成,你我皆在其中竞相争取高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