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计划两个字,很多人都觉得是一种工作负担,甚至认为是毫无意义的额外工作,因为总觉得计划不如变化快,做了计划却总和实际脱离。
我们发现这种情况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上级并没有真正的重视下属的计划,从而让下属认为计划只是交给上级的一份作业,他们只要把表格填好、把内容堆砌好、按流程把大家认可的步骤列出来就可以了,只要计划里的时间点设置、资源需求等能在上级要求的范围之内就行,至于计划到底怎么用或者怎么指导实际工作,根本不去想。
事实上,相当多比例的工作计划只是下属在现在为了应付上级而列出来的,但只要列的表格整整齐齐,看起来整体计划的时间、资源和成果在可控范围之内,上级就能够安心,却没有想过那些关键点进度设置是否合理,没有想过他们该如何推进到下一个环节。
这种计划自然与实际脱离,自然无法指导工作的进行,成为了加重工作的负担,形成计划无用论的恶性循环。
但对于真正做事的上级,我们发现他们在对待下属的计划的时候,与那些只习惯于下发目标,等待下属去做好的那种平庸上级而言,有着非常大的差距,这突出显示在两个方面。
首先,计划并非下属单方面的“作业”;
在一个销售部门里,销售总监将公司下达给部门的四季度指标(3000万订单额)分解到销售小组,要求各组经理三天内提交实现指标的工作计划,细分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的工作安排和达成状态。
几个经理并不看好四季度指标的完成度,他们觉得在营销推广投入、员工对新产品性能掌握度、公司解决方案的支撑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前三个季度已经疲于奔命了,四季度该如何冲刺他们心里也没底。
但总监只要基于指标的计划,几个经理摇摇头各自回去做计划了,实际上他们就是把上个季度的工作安排重复列出,把目标数值改为了新的数字。
提交到销售总监手里的几份销售工作计划都整整齐齐,除了数字不一样,几乎其他都一致。销售总监似乎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还跟几位销售经理说:“你们的工作思路都比较统一,接下来就是按照计划去实现,最终考核你们的也是数字,我就按照这个计划来按月监督你们。”
估计几位经理的心里是暗自发苦,不过好歹过了这一关再说,回到各自组里想办法再避一避团队成员,让他们抓紧一点吧。至于最终怎么样,到时候再说吧。
这样的情景在诸多企业中屡屡上演,看起来是结果导向,但其实上级并没有为结果负责,而下属也没有尽心尽力去为实现结果而设计策略和执行,整个组织里最终只听见挥动鞭子的声音。
的确,每个人都应该要为上级下达的目标负责,但如果上级对工作计划毫不关心,仅仅在意最终结果,不仅存在执行偏差和漏洞的隐患,还会让下属觉得“很没有意思”,即使他们知道这是自己要干的事,是自己必须要想办法完成的事,但仍然会因为上级的做法而产生了“替上级干活”、“上级甩给我干”等想法,导致丧失创造力和对实际情况的反复推敲,最终导致计划无效,做到哪一步算哪一步,使得整个组织的效率降低。
一个能干事的领导,他一定让下属感到是围绕共同目标而共同制定的计划,这体现在思路的指导、对可能存在问题的探讨等方面,这样的领导总是致力于帮助下属实现目标。
其次,关注计划的推演逻辑;
计划在很多人的认知中等同于框架,被认为是固化的、僵化的,他们只是着眼于当下的资源条件来按部就班地拟定行动安排,往往计划千篇一律,看起来没有问题,但用来实施时没有一项是用得上的。
这就是上级在审核工作计划时,仅仅将关注点放在了所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最终交付结果”这样的维度上,而忽略了工作是按照什么逻辑一步步推演到最终结果的,这其实才是计划的核心。
任何一个计划在没有完成之前,都只能被称之为“假设”,因此如何做出更加能够在实践中产生意义的假设思路就非常重要了,核心点在于推演逻辑。
例如,一位招聘主管做出来的工作计划是这样的:

这个招聘工作计划看起来清晰易懂,时间节点清晰,但最终结果却是没有招到合适的人,在初次面试这一个环节就失败了,一共需求3位产品经理,来面试的才两个人,还都不符合用人部门的需求。
用人部门在会议上不断施压,认为人力部门拖了后腿,人员一直不到位导致项目进展滞后。而这位主管也很委屈,他能做的都做了,各个招聘渠道都去发布了需求,没人投简历有什么办法?
而人力经理也认为是现在招人困难导致的,并不认为这份计划有问题,只是对用人部门承诺会继续抓紧招人。
那么这份问题出在哪里呢?
其实这不能叫作工作计划,而只是通用招聘流程,今年是这样的计划,可能明年他把日期一换还能继续用,那这种计划有什么用呢?
能干事的领导肯定不会被这种流程式的计划“忽悠”,而应该去关注推演工作的逻辑,例如:
“在各招聘渠道发布职位”就一定可以获得满足条件的简历嘛?如果不够或者质量普遍不好,该采取何种措施?
“确定面试名单”只是一个内部工作,企业简历筛选后列出面试名单,那些候选人就一定会来吗?是否会集中在一天来面试?在通知候选人的时候能够让其感受到足够的吸引力而前来面试吗?怎么通知才能让其感受到吸引力呢?
你会发现,真正做事的领导并不是只看结果,并不是只看关键环节的,他们虽然相信下属会充分思考和执行,但为了最终结果,一定会关注下属是如何从A到B再到C的,这样的工作推演逻辑才是计划的真正内容。
而平庸的领导只是对计划粗粗看一遍即大手一挥:“你们去执行吧”,最终导致很多看起来顺理成章的工作却没有相应的结果。
举一些最简单的例子更容易理解。
有人说:“如果全国人民每个人只需要捐助我1元钱,我就可以实现亿万富翁的梦想了。”这听起来没错,1元钱而已几乎人人可以给出来,但实际上这就是做梦,你如何实现呢?凭什么让所有人都捐给你呢?他们怎么知道你呢?… … 看起来没错,实际却不是那么回事。
企业里也有不少这种捐款的谬论,例如:“我们只要开发出一款爆款产品,就能获得足够的营收,再用于产品开发和营销推广,产生更多的爆款。”道理是没错啊,实际呢?
这种计划都是建立在假设每一步可行的情况下,却忽略了去真正思考如何实现每一个“前置条件”,以及环节之间如何能顺利推进。
作为上级如果不能意识到计划中的这种误区,就无法带领团队做成事,甚至被这种计划所拖累,还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总的来说,真正做事的领导一定会用心关注下属的工作计划,他们非常在意怎样能真正地指导行动、计划中的每一步是否有效。他们会让下属感到是在共同制定计划而不是一个应付上级的作业。
让下属感受到“共同性”会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关注计划的推演逻辑则会让计划变得真正有意义,这很重要。
-END-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