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过写作吗?
我敢打赌,我和你身边的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不会掌握写作这一技能。
看似很普通的一个事实,其实在我看来有点不可思议——我们从小学就开始练习如何写作。
是的,写作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凡是一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朋友,在学生时代都曾写过无数篇的【800+】。
写作对我们而言,本不该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但事实上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朋友,在刚开始学习写作时,1000字的一篇文章,可能要憋个一两天,甚至写出来的东西都糟糕得不敢给朋友们看。

作为学生时代的【作文王】,我们能在一个小时内迅速产出一篇800字的作文,但在离开校园的几年时间内,我们的写作技能快速归零,甚至归零到根本都落不了笔的地步。
这种情况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窘境,秀才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我们从未被刻意练习过如何写出一篇文章。
是的,这一点都没错。从我们学习写作开始,我们就被教育着写【官话】文章,就文章内容来说,观点空洞枯燥,语言贫乏无趣,以至于现在对于如何写一篇【说人话】的文章,完全就摸不着头脑。
2、输入不够,素材稀缺。
写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但重要不在于输出,我们来给写作下个定义:写作的本质是【被处理后的输入】,也就是说写作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输入:只有你知道的东西你才能写出来。
处理:只有你大脑中有过思考,你才能够对输入加工,继而进行输出。
在这里,秀才想阐述一个被多数人误解的概念:在写作这件事上,写作技巧并非最重要的事情,思考才是。写不出文章的原因,不是你没有文采,更不是你没有天分,而是你没有足够的认知,没有过对事物的深度思考。

就以认知来说吧,大多数人每年的知识输入少得可怜,就拿我身边的人来举例,一个月能读完一本书的屈指可数。
当然,碎片化的知识输入也是输入,但遗憾的是,如果碎片化的输入不在头脑中进行一遍加工处理,且新鲜的知识未曾与现有的知识建立联系,那这部分知识将会被接下来输入的新信息迅速挤出去。
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了这一生?
一方面是懂得的都是伪知识,知识没有经过实践,你甚至无法用它来判断对错;
另外一方面,如果知识不建立联系,不经过练习和实践,在用到的时候,不可能调用出来。
所以有价值的输入必然是成体系化的,并且经过练习检验过的,这部分的内容才会被内化,才会被吸收。
那深度思考呢?思考是一项隐形的能力,这项能力在生活中并不容易被察觉,但它的确是客观存在的。
比如有些人看事情总能比别人看的透彻,即是,为什么两个人在面对同样的信息量,有的人却能分析出更加接近本质的原因,这就是思考能力上的体现。
为什么思考会是隐性的,是不容易被察觉的?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貌似并不需要深度思考也能将就着生活,深度思考能力并不是生活中的必须品。
能写出好文章,一方面是认知足够广,另外一方面是深度思考的能力强。
就我身边例子来说,思考能力强的朋友,尽管他可能从未练习过写作,但他也能轻松写出一篇文章来。
因为输入少,因为思考少,所以输出少,所以头脑写不出东西来,这是一个非常容易理解的逻辑关系。

为什么要写作?
写作本应该是一个人的基础能力。
在我看来,写作和说话一样,是一件比较日常化的东西。
比如你今天给女友发一段情话,如何将情话说的动人,如何说到女友面带笑容,这是不是需要写作能力?
比如你给上司发个工作汇报,如何让领导看着舒服,认为你是一个可以栽培的员工,而不是整天在划水摸鱼,这是不是需要写作能力?
比如你在微信上销售一个产品,如何发朋友圈内容才能让顾客认可你是一个可信的人,认可你的商品物美价廉,而且具有诱惑力,这是不是需要写作能力?

由此看来,写作并不是只有某类人才需要掌控的特殊能力,它在我们生活中常常被用到,且无处不在,也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最基础的一项能力。
任何基础的能力,其实恰巧也是我们真正需要琢磨的地方,因为它在我们生活中随时都能用到,只要这项基础能进步一点点,对于个人的综合能力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提升。
比如说沟通,这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能力。每个人每天都在说话,通过大量言语和人进行交流。

多数人的沟通表达能力维持在一个不上不下的程度。正是因为多数人的沟通能力一般,沟通能力强的人就像聚光灯一样的耀眼。这种人,一般都是圈子里的核心人物,作为圈内灵魂,他会得到比任何人得到的社交资源都要多。
写作也是一样,写作代表着【你被别人知道】,互联网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如果别人不知道你,你们就不会产生沟通,不会产生交流,更不可能产生成交。
如果你的写作能力强,别人就会想认识你,大咖会和你结交,你就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也会依靠写作链接到更多原本够不到的资源。

写作也是一项投资,是对个人能力上的投资,前面我说过,写不出文字,归根到底是认知不够,是思考的深度不够,利用写作这种方式,你可以做到【输出倒逼输入】,坚持写三个月,你就能发现自己的逻辑,表达,思考能力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新手如何开始开始写作?
如果你不确定这事是你必须坚持做,是你发自内心想做的,你最好就别开始写,即使写了你中途也会放弃。
知乎上有个问题问的好,“有什么事很无聊但坚持下来很有用?”,我觉得写作就是。
写作是一个痛苦的事情,这是所有创作人都承认的事实。
在写作的过程中,你会无数次觉得【我怎么好像是个弱智儿】,打开word几个小时,动笔不过三行字,面对着空白的word文档,不由自主地开始怀疑人生【我真的有这么差劲吗?】。

但这没关系,这完全是正常的反应,写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正是因为困难,所以回报才最丰盛。
如果你不做困难的事情,你怎么才能够开始成长呢?
从《刻意练习》中我们获得了一个知识,大脑的知识可以分为三个模块: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舒适区:指的是你滚瓜烂熟的知识,比如加减乘除,你甚至不需要进行思考,立马就能给出一个算式的结果,这部分的区域是不需要再进行练习的,你已经完全吃透了。
每个人都有这个知识模块的技能,或多或少,所谓高手,就是舒适区的内容比常人多,遇到问题时,他们能从容不迫的调用知识模块解决问题。
训练区:你掌控了一定的知识,但是这部分知识属于【半生不熟】的地步,你能针对某个模块的知识提出一些见解和观点,但在多数时候,面对专业和深度的问题,仍然束手无策。

就像秀才前面写的多篇干货文章,从干货程度来说,应该超出了80%的同类文章,读完了输入了,但可能对于如何操作仍然是一头雾水,根本原因是,处在训练区模块的知识,需要个人去做刻意练习才能掌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控新知识,进而取得好的成绩。
这部分的内容是无法传授的,只能靠刻意练习来掌握。
什么样的老师可以被称为优秀?优秀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分出舒适区和训练区的知识,进而给出对应的题目让学生专注于【训练区】知识的训练。

恐慌区:恐慌区是你完全无法入手的知识版块,就比如你看一篇深度文章感到难以理解,即使勉强让自己理解了,仍然无法让理论落实到具体操作中,对个人的生活中产生改变。
举个例子来说,现在让你写一篇10w+的文章,你大脑完全没有思路,因为你本身没有这个知识体系,你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才能写出10w+。
如何做才能最快成为一个行业内的高手?
通过刻意练习,将训练区的内容转化为舒适区,将恐慌区的内容转化为训练区。
所以说呀,个人成长的关键点在于突破,在于刻意练习。
写作这玩意就放在那里,如果你不写,不去练习,不去突破,你永远不可能得到这方面的成长。
如何坚持写作?
前面我们说过,新手写作最重要的在于坚持,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你完全不需要给自己任何负担,你不需要写的多好,也没必要说着自己写得好。
靠意志力坚持的事情,最终也会在意志力上崩溃。
在刚开始写作的阶段,你要想法设法去欺骗自己的大脑。
【哇,我写的好棒】;
【哇,了不起我竟然开始写作了】;
【哇,我竟然坚持了这么多天,我太了不起了】;

唯有反馈才能坚持,唯有坚持才能取胜。
前面说的欺骗大脑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技巧。你需要将言语转化为行动。
每天早起照镜子【早上好,XXX,今天也是开始写作的一天,我太棒了】;
中午休息时,找个没人的角落,【今天是坚持写作的第XXX,我一点点的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
晚上回家开始写作。【我真的了不起,今天写的肯定要比昨天棒】;
如果生活没有给你反馈,请不要绝望,你自己就是一台发动机。

写作初期是新手最容易放弃的时候,这时候你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就是拼命给自己制**馈,拼命让自己看到自己坚持的结果。
放弃是一件可惜的事情,这是秀才大学时候感悟到的,很多才华横溢的人,就是过度高估了自己一星期,一个月能取得的成绩,而低估了自己三个月,半年能达成的目标,后来,他们的才华终于淹没在人海中,不值一提。
做事情,坚持很重要,但方法论更加重要,没有正确的方法论引导,坚持本身就是一件难以达成的事情,靠意志力死磕的必然失败,靠获取反馈来达成目标的,几乎都能成功。
从朋友圈的一段文字,从日记上的数百字记录开始,一点点的倒逼自己进步。雕琢自己做输出的能力。
人最怕的事情并不是【我失败了】,而是【我本能做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由秀才原创,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S708873
历史文章:
知乎引流深度干货文,5000字长文教你知乎快速涨粉
知乎流量复盘笔记,被忽略的蓝海流量市场
知乎带货最全攻略,人人可操作的项目项目,知乎好物实战篇
为了不错过每一次的见面,请记得把我设置为【星标】啊~~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