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
熟悉我的读者应该都知道,去年9月我就去了东北,创业做鸡蛋项目。
而在时隔6个月后的今天(其实是好几天前),经过近两个月的等待和考虑,我最终选择了退出该项目。
这篇文章,说实话我并没想清楚它的主题是什么,想说的和想想又不想说的都太多了。所以,如果你还愿意往下读,请提前原谅我可能会出现的一些表达不清、上下无关的地方,权当它是我对朋友和前合作伙伴的交代吧。
1.退出的原因
选择退出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主要是因为我们没能完成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向当地的ZF和相关机构(农垦)申请到资金等资源。
这就直接导致后续的很多工作几乎无法开展。若要等下一次机会,则还需要至少6个月。(这种扶持性的项目一般是1年有2次机会)
其实,做这个决策虽然花了不少的时间,心里也有不舍和不甘,但说实话,整个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纠结。
李嘉诚曾说:任何事情,先考虑失败。
按照我的理解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你能承受其失败的风险,那就可以去尝试。如果不能,就别去。
在之前的6个月,虽然目标没有达成,总体来看是失败的,但其中的成本还算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不管是对我还是对张姐)
但如果还要坚持6个月,对我个人来说,这里失败的风险就是不可承受的了。这其中主要是其他的机会成本、时间成本以及小部分财务成本(因为这属于创业,没有工资)。另外,在东北感觉真的很孤独…
是的,说白了就是因为缺钱。
而由于地方属性(投资不过山海关)和行业属性(千财万贯,带毛不算)的关系,要想从投资机构和投资人那里拿到钱,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期间有人表示愿意投资,但有些人的钱是拿不得的)
唯三的可能只有:1)以扶贫的名义向当地ZF申请资金;2)向相关行业内的大公司申请投资,形成互补;3)自己慢慢挣。
第一条今年上半年已经没有机会了,可能主要是因为上报的时候过了最佳窗口期;第二条由于很多问题没想明白,再加上自己没有足够的壁垒,怕核心技术被学了去,所以没有尝试;至于第三条,正是目前采用的方案。
2.公司以后的发展
在上上篇文章中,我曾提到:虽然目前整个团队只有4个人,但却在做相互间几乎没有协同效应的2个项目。
一个当然是贵妃鸡蛋,而另一个就是在超市做鲜鸡肉。
为什么说没有协同效应呢?一边做鸡一边做蛋不是挺完美吗?
并不是外人想象的那样。
因为鲜鸡肉并不是指贵妃鸡肉,而是我们从其他地方拉来的普通鸡肉。
既然没有协同效应,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做呢?
因为机会确实难得。
在10月中旬的时候,国内最大的平价超市(你应该知道名字的)总部给张姐打来电话,说超市目前改革,想把生鲜业务由原来的“一个店可单独对应一个供应商”改为“一个供应商给整个地区供货”。而我们就是他们选择的供应商,让我们先从东北做起。
给出的条件是:东三省内任何一家该品牌的超市,我们都可以无条件进驻,超市方能帮我们赶走其他鸡肉商家,并且我们的提点还比以前更低。
这个机会,对于现阶段的张姐来说,我认为是不能放弃的,所以也没有阻止。
但也确实不情愿,因为这跟我来东北的初衷(搞鸡蛋)相违背。
说这两个业务没有协同效应,除了是因为这种鸡跟贵妃鸡蛋没有半毛钱关系,还因为这个渠道对贵妃鸡蛋也没什么价值。毕竟是平价超市,即使把贵妃蛋贱卖成2元一枚,还是显贵,基本卖不出去。(PS,我看过超市内部的供应单,某些生鲜的净利率只有1%,真的是不要命…)
你也许会问:“既然超市这边有这么好的机会,那你为什么还选择离开?”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自知缺乏做好这个项目所需的核心能力。
在超市做生鲜,如果产品本身没多大差异化价值,那比拼的就是两样东西:1)货品的管理;2)售货员的管理。
这两样东西,看上去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学问太多了。比如:如何在销量不高的时段保证台面上铺满新鲜的货品?如何让不太新鲜的货品在不打折的情况下快速销售?如何陈列鲜鸡才能让顾客更愿意把它提起来看一看?如何让安于现状的售货员大妈学会这些技能?
当然,花上足够的时间就能制定出一系列规则和操作指南,也确实做了,但真正的难点,是你必须长期到现场操作和跟踪指导,而这并不适合我。
另一方面,我对该项目的未来也有我自己的看法。
当该超市联系我们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一共只进驻了一家超市,那为什么该超市要提拔我们来做东北甚至全国市场,而不选其他实力更雄厚的品牌(比如正大)呢?
最开始超市方面的说辞是:“因为我们认为你们更有潜力。”(因为我们在营销方面确实比一般的卖肉的要给力一些,花样要多些)
但后来我仔细想想,这些所谓的营销手段,任何一家卖肉的其实都能轻松学去,它并不是固有的优势。(真的是非常基础的,所以我也懒得在文章里分享了)
最后能想到的只有一种可能:该超市是想养个亲儿子,然后再收购掉。
因为这家超市是一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追求的是什么呢?是利润的增长率!你不能说今年挣了1个亿,明年还挣1个亿。你必须一年比一年多,而且增长率还不能降。
这就是为什么该超市前两年一直在疯狂扩张。
当然,店面的扩张终归是有天花板的,到那时候该如何保持增长呢?
收购上游企业当然情理之中的选择。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它选我们这家小公司,而不是其他大公司了。其他大公司早就在其他超市等渠道铺满了货,凭什么让你一家超市收购?我们就不一样了,几乎所有的店都开在你家超市,如果我不同意被你收购,你再把我赶出去,那我该怎么办…
所以,一个可预见的结果是:该超市未来会提出相对苛刻甚至不太公平的收购条件。
当然,我认为这也是可接受的。毕竟鲜鸡肉这个项目也没什么核心竞争力,未来即使是贱卖什么的,也不用太过可惜。如果以后张姐还要继续做事,重心还是应该放在贵妃鸡蛋上,这才是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
而现在的任务,就是先做好鲜鸡肉,趁机赚点钱,并借用该超市的名气和开店的数量,向ZF多拿点资源,为贵妃蛋做准备。
不过,这个漫长的过程,我就不参与了。
3.对贵妃蛋在营销层面的一些嘱托
张姐其实算是技术出身,早些年在南方某大学专门学了关于贵妃鸡的养殖技术,专攻饲料这一块。
而饲料的配方正是贵妃蛋项目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普通的贵妃鸡蛋其实跟市面上其他鸡蛋区别不大,就是个头较小。但张姐的贵妃蛋,在饲料的作用下,蛋黄会变得特别大,营养价值更高,而且吃起来还有罕见的蛋黄的香味。
不过,在营销层面,千万别说“我们的贵妃蛋是因为饲料配的好,所以蛋黄才这么大。”(之前就是这样,给品牌的命名是“XX贵妃蛋”,“XX”是饲料中的重要组成成分,这是技术人在营销中最常爱犯的错误——以为核心的技术就是核心的卖点)
为什么呢?
首先,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吃饲料的鸡和蛋都不是好东西,大家向往的都是原生态。虽然这种观念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是错的(饲料也有好坏之分,而在野地里自己找食物的鸡很可能吃到被污染的东西),但请别挑战这项认知,除非你真的很有钱了。
其次,将消费者的注意力转向饲料,会削弱大家对“贵妃鸡蛋”这个品类的认知。说白了,大家要同时记住“XX饲料”和“贵妃鸡蛋”这两个陌生的信息,才能完整记住这个品牌,这就增加了心智的负担。
最后,将饲料作为重点宣传,还会引起更多同行的注意,增加配方被偷师的风险,或者说缩短同行在品质方面赶超你的时间。
那该如何解释这个蛋黄为何这么大呢?
很简单——因为我们在黑龙江,自然资源好;因为我们的鸡种纯正,不是改育品种。换句话说,只要是正宗的贵妃鸡,在良好的养殖条件下,蛋黄就是这么大!
这样一来,就是重点宣传品类的价值,让更多不明真相的二流竞争者加入这个行业(类似的事情几年前发生过一次),一起做大这个品类。到那时,我们再凭借品质方面的优势,达到鹤立鸡群的效果。
那如果实力雄厚的企业也加入了进来,并且在品质方面相差不大,该怎么办呢?
不用太过担心。一是因为这个品类的周期很长,而周期长就意味着留有足够的时间加强自身的壁垒;二是因为这个行业的集中度天然很低,不管再怎么做,也不可能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目前的行业领导者只占市场份额的3%),所以会留有足够的市场空间。
当然,等以后贵妃蛋成为大众熟悉的品类,并且随着国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之后,到那时再宣传饲料,宣传“我家的贵妃蛋与其他的贵妃蛋有何不同,以及为何不同”。
要把握好行业细分的时机。
最后一个嘱托,就是配称一定要到位!
既然你要卖贵的东西,那就一定要到贵的地方,用贵的方式去售卖。之前就经常在思路上犯这种错误,比如期望借用现有的平价超市的渠道,把这枚蛋卖出去;比如期望在幼儿园门口设立简易的摊位,让家长买这枚蛋;再比如寄希望于光明(上海)旗下的菜管家…
你不能指望别人在地摊上买一件奢侈品。也不要误以为规模大就是高端,就可以依赖。光明虽然全国第三,听起来还不错,但在那个行业第三是吃不到肉的,菜管家在上海也只解决基本的民生问题,它不是合适的渠道…
(说句题外话,东北商界存在很明显的盲目崇拜症,一个40多岁,旗下拥有70多家公司,年销售额共1.5亿的老板,都能在当地封神,我还亲眼看见他的员工给他下跪…)
要想把这枚蛋卖出价值,一定要走高端的渠道,找到精准的高端群体。不能说平价超市里也有有钱人…有钱人也不会在低端渠道购买没听说过的高端产品,因为他们也会认为这东西贵得不合理。
是的,如果人们评价一个东西很贵,这不一定是坏事,也不见得他就不会购买,关键是它贵一定要贵得合理。
那如何保证它贵得合理呢?
就目前这个阶段,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采用跟随策略——只要某渠道有卖价格超过2.5元/枚的其他鸡蛋,那就可以跟它谈合作。
当然,在哈尔滨能满足这个标准的渠道并不多,所以剩余的贵妃蛋,可能只能低调得在其他低端渠道,以裸蛋的形式低价处理了。
4.之后的打算
最后,关于我自己的打算,其实也已经安排好了——还是去以前提到过的那家游戏公司,做品牌和营销相关的工作。
熟悉我的读者应该都知道,去年9月我就考虑过,但当时还是没去。因为我自己从不打麻将,更不玩棋牌游戏。
那为什么这次又去了呢?
这里,就有一些超过工作内容本身的考量了。
至于在这次的工作中又会有哪些体验和感悟,这些就留到以后再说吧。
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