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苹果推出了新款的ipad pro,再次让大家眼前一亮。
“快到很多PC都眼红“ 我相信是真的。不过,最吸引我的还是这台“新型”电脑的悬浮键盘。

很多评论说,surface也有这样的可拆卸键盘外壳,这价格太贵了。论颜值,糖果色的机械键盘更赞;论高科技,还有全息投影键盘。

不过,平时是下图这样工作的朋友大概都会被“下一部电脑“所打动。
有人问,为什么要垫高,笔记本就是要便携呀?长时间视线朝下颈椎痛了解下,“电脑脖“据说是职业病的一种,还算工伤。

为什么不买个台式机?呃,平时要手提着去会议室开会、回家继续加班、远程办公,还有出差…

用电脑架不就解决问题了吗?确实,某宝上搜“笔记本电脑架“,各种款式,丰俭由人,双十一盛惠只需19元。不过时间久了脖子倒是好了,手腕是废了(试过的人都知道用架子时,打字有多别扭)。

简配版是用书、标书资料来垫高,再配个键盘,或者配个显示器…

难道就没有屏幕高度和视线齐平而键盘平放在桌子上的移动电脑
当所有笔记本电脑都在强调处理器能力、更薄、更高清、价格更便宜时,这款不是电脑的电脑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我想这就是 think different。
“懂我”是最让人心动的理由了。

2


再说说最近另外一个热门话题,线下书店的关闭潮。


前一阵子正好去书店,看到的情景就是下图这样。

光线、环境都很好,最显眼的地方摆着畅销书,有的还用塑料纸包着,无法翻阅。店里人很少,收银台的小姑娘坐在地上,埋头看手机。

没找到我想要的书,在售大部分书电商平台都有,价格更美丽。

想想看,也许茑屋书店的创始人增田宗昭的那句话「总想着把书当作商品卖掉,才导致了书店的危机」是对的。

是呀,我们很多人去书店不是为了书,而是为了探索和找寻答案,也就是说冲着内容来的如果按照书的内容来分类,给予建议、提供线索,书店才会有价值。

这么简单的极点的变革,很多书店没做到,因为实现起来不容易比如对于员工的能力要求极高,负责分类的员工要对书中的内容非常了解,还要在此基础上做分类以及策划。如果遇到没看过的书,也许需要时间看过之后才能斟酌内容…


这与传统书店的流水化的作业相去甚远,需要时间和能力,也需要见识与修养。


如果说书店的内容分类已经很难了,那么图书馆呢?更难对不对?茑屋的团队竟然把图书馆的书籍也按照内容归类了。


我们心目中的图书馆都是这个样子的,部分书通过检索找到所在的楼层、区域甚至架子,然后按照序号在架子上找到;藏书多的读书馆部分书籍还需要管理员在仓库里去取。

跟网上买书流程一样,还是先要搜索书名或者作者。不要指望图书馆的管理员了解你想找的内容,他们也不会知道。


不过武雄图书馆经过新建后,不一样了。图书馆18万册以上的书籍全部开放式陈列,采用了贴近实际生活的22种分类。不仅要根据内容来分,还要根据每本书面对的读者来分类。

当然这是个大工程,如果每人每月归类100本书,也需要180人,连续工作10月才能实现内容分类,还不包括互相沟通讨论贴条码的时间…

好在他们做到了。新的图书馆可以读书、买书、出租音乐视频,还能在边喝咖啡边读书,是不是跟我们之前想的不一样?

实现设想很难,但是不能跨越各种障碍,就不能拥抱创新。

3

所以,当我们谈论创新的时候,首先要了解用户真正的痛点,但这仅仅是起点。

苹果洞悉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不断尝试,创造超乎预期,极具竞争力的产品。茑屋书店真正的走到用户中去,深入思考对读者而言真正的价值是什么,努力去实现。

“无需做市场调研”的说法只适用于福特、苹果、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他们是非凡的创造者。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不断深入了解消费者真实需求依然是必修课。
不过,在了解用户之后,是面对困难迎难而上还是回避退缩?也许这是最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伟大公司与普通公司最大的区别。


延伸阅读:茑屋书店:不卖书,只卖书的内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