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和运营,现在大都是要为业务 KPI 负责的。产品经理可能原本还好些,经常被称为“用户代言人”,可如今老板们也想明白了,光搞虚头巴脑的用户体验,除了 PR 很难证明有啥业务价值,再加上大环境大趋势不好,产品经理也陆续背上了业务指标,纯体验尤其线上体验的产品经理,工作都找不到。
产品经理和运营的决策,如果是为了季度和年度的 KPI,且考虑到两年后甚至一年半后,大概率会离职,那为了离职前的述职报告足够漂亮,势必要做大做强。
你可能会说,做大做强不是对产品或者用户是好事儿嘛?
还真不是。
主要的原因是,体验带来的收益,周期太长。
经常跟产品的同事聊,大家都觉得,“产品高杠杆的时代过去了”。说直白点,就是现如今绝大多数互联网产品,都不会再有简单功能就能撬动大量用户的可能性了。
俞军老师当初在百度,可以敏锐捕捉用户需求,然后快速迭代一个百度MP3出来,用户激增;如今我们在滴滴或者美团,哪怕敏锐捕捉到了出行和外卖的什么用户需求,要快速迭代一个新业务出来,可能要几个月甚至一年多的积累。
体验重要吗?依然重要(说的是广义的体验,不是单纯交互和视觉)。只不过,体验的杠杆效果持续时间太长,体验优化生效需要时间,用户感知需要时间,一般人等不了。
结果就是,追求短期价值基本变成了频繁跳槽的产品和运营们的共识。长期价值是属于老板的,短期价值是属于员工的。
殊不知,多少在大厂的产品和运营,都练就了一身跪舔的好武艺,只要能抱到大腿,导点主 APP 的流到自己的产品上,KPI、OKR 都统统完成。但具体导流过来的用户,到底需要什么,到底未来怎么运营,且暂时不去管它,也不属于自己的范畴了:自然会有接盘侠。
增长的原因,解释权反正归离职的人所有,出来个个都是增长专家。哪管洪水滔天啊。
这就是所谓,看似是做大做强,实际是做快做靓。
这样的结果会造成连锁反应,比如给许多互联网产品制造无数烂尾项目。产品和运营还不像技术,有相对通用的衡量标准,像计算效率、成本或者性能。产品和运营的许多项目,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不做了那婆也有的是理。
同样是考虑到,一年或两年后自己就离职了,那单纯为了证明自己比前任牛逼,一定要颠覆过去,重塑未来。论证别人的事情都是错的,自己把项目思路重新改一遍。一个项目折腾来折腾去,最终苦了用户,也苦了业务。
对自己产品和用户没有感情、没有长期利益绑定的产品经理和运营,觉得自己没两年就要走的产品经理和运营,一定只能是打工心态:
-
我怎么快速做出业绩?
-
我怎么证明自己厉害?
-
我怎么多学点东西?
这是如今正在恶性循环的生态。这好像不能怪被逼无奈的产品经理和运营——做不出短期成绩,可能被离职时连下份工作都不好找;好像也不能怪老板,他们更不想自己的员工频繁跳槽了。
那到底该怪谁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