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99%的人都是普通人,只有1%的人天赋异禀。
少数人能举一反三,大多数人能做到举三反一都已不易。
如果说富人靠科技,穷人靠变异。那么,少数的聪明人可以通过灵感快速奔跑,多数的普通人必须经年累月,才能打好基础、不断前行。
才华是基本功的外溢,也是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确定性。
从职场的角度,走得更高或者更长,绝大部分都源于扎实的基本功。
基于提升的维度,这里给有效时间做一个注解——“能实现能力有效提升的时间积累”,而非时间的流失却仍无进展。
从力学的角度,前者是有用功,后者为无用功。
所以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有些人即使有10年工作经验,却是用1年的工作经验,重复使用了10年。但有些人,通过成为时间的朋友,在短短三五年,却具备了正常人10年的工作经验。
基于趋利的商业语境,向来不以“时间论英雄”,而是看你能创造的价值。那些认为你资历不符而不能胜任的说辞,其实说的并非时间的语境,而是能力厚度的维度。
我是一个“基础信奉者”,分享在在过往职场生涯中,我做过的一些努力:
1. 读书:用10年时间,阅读1000+本各类型书籍,写了100万+字读书笔记,形成了一个大致的思维体系;
2. 方案:写过几百个大大小小的方案,提案100+次,看过的方案5000+个,并且将其可用的部分整理;
3. 案例:看过的营销案例应该有10000+,在看的过程中,整理成了一份案例宝典;
4. 行业:至少花3年以上研究某个行业,目前算是对两三个行业有一定的研究;
5. 交流:在过往1年中,有和大品牌、大厂的朋友们进行了线上或线下比较深度的workshop,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
我把我们很多人,定义为“新锐品牌人”
相比工作十几二十年的前辈们而言,资历尚浅,但我们想通过自身努力,跨越时间的周期,成为时间的朋友。
1.看书
我给书的定性是这么一句话,“书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有用,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没用。”
在选择长期性看书之前,首先要明白书可以触达的地方,以及它的局限性。书构建的是一种体系化思考,以及对一些事物的深层看法。前者可以让信息变成知识,系统化成为方法论,后者是在面临抉择时的有效参考。
得有目的性去看书,这个可以用黄金圈的法则思考,首先是为什么看?然后是如何看?最后才是看什么?
关于如何看书,我想分享自己的一些建议。先看书的序言,作者为何写这本书?然后看书的推荐语,其他人为何推荐这本书。再看书的目录,全书主要分为哪些章节。
接下来在看书的过程中,准备一支笔和一张纸。标记出书的精华部分,同时也在纸上标出具体的位置,以供后面摘抄书的精华。同时,还要做出批注,写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借鉴、需避免的是什么,以及延展到的知识面。
接下来就是看什么。基于过往的看书心得,从完善策略人的角度,我推荐以下100本书籍(排名不分先后):
25.《“洞”人心弦:一个广告人的洞见与事件》菲尔·杜森伯里
26.《小丰现代汉语广告法辞典》丰信东
27.《广告文案训练手册》布鲁斯·本丁格尔
28.《文案发烧》路克·苏立文
*10年前,我给自己定下了3个十年的看书规划,第1个十年,是量的积累,通看1000本各类型书,不断汲取知识;第2个十年,是精读100本书,反复研读,与自己的思考相融合;第3个10年,是能真正做到写1本,自己还算满意的综合性学科的书(大千世界,在巨著面前,个人显得如此渺小。)。
2.深入研究某行业
深耕行业是策略人的必修课,也是对商业应有的敬畏。如果说书是冰山之下的基础工事,那么行业深耕便是冰山之上最常态化的展现。
没有了解就没有发言权,而策略是基于商业的角度下的判断,所以对行业的了解也是最基础的要求。
首先要了解这个行业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核心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然后是这个行业品类分化的趋势,从过去到现在,涌现出的品类是什么,新品类诞生的原因是什么?
然后是这个行业的产业链构成是怎样的,比如美妆行业一般分为研发端、生产端、品牌端、渠道端,以及终端消费者五大板块,在各个板块中又延展出一系列的分支。
3.营销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在于借鉴,以及找到一些规律。从研究的逻辑可以是背景、目的、策略、创意、效果五大方面。从研究的维度可以是按行业,以及按类型。
研究的逻辑:首先要了解在什么背景下,基于要达到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而施行的策略(方向),在策略之下具体的创意形式,最终取得什么样的效果。
案例的研究在于找到可借鉴的点,及需规避的点,行业正向标杆要看,行业负面“标杆”也要看。案例是工具,但并非救命稻草。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阶段、不同目标所要求的策略及创意不一。
4.和行业TOP企业的人交流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个认知,任何行业都存在信息差,而这些信息主要掌握在TOP级企业的某些人手中,以及在这个行业深耕过的人。
首先,我们要确定了解的行业。这个行业可能是你正在从事的,或者说和你行业相关的,亦或者是这个行业是一个前景性行业,你想研究的。
如果是作为研究或者是想进入的行业,建议往未来可选择性的空间,以及可在品牌营销“溢出”性的行业。比如美妆、快消对于很多行业都具备借鉴意义。
其次,我们要找到这个行业top级企业里面有一定title的人。比如快消/日化的宝洁、可口可乐、联合利华,互联网里的阿里、腾讯、谷歌,美妆的欧莱雅、雅诗兰黛、珀莱雅,零食里的玛氏、亿滋、雀巢、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百草味,服饰里的阿迪、耐克、李宁,手机有的苹果、oppo、一加、小米、华为等等。
5.多看方案
多看方案的意义在于,可以让别人的经验进行“为我所用”。如果一个方案大致需要3-5个人进行讨论及撰写,以及需要2周的时间。那如果是5000份方案,就可极度缩短你的时间窗口,以及增加你的信息触手。
方法总比问题多,关于怎么找到这么多方案就不进行赘述了。只要你想办法,基本上都能找到。这里主要分享的是如何汲取这些方案的精华。
我自己看了5000-10000个方案,会把以上的四点都做笔记。同时,对于一些好的模板、好的排版、字体、背景图都统统mark起来。我坚持的一个原则是,要以结果论,看完、学习完,一定要有所反馈。
6.多整理思考
高手与普通人的一大区别在于,将吸收过的信息整理优化,经过思考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信息(90%)是平的,但思考却满是沟壑。前者决定下限,后者决定上限。
在纪录片《成为巴菲特》里,老爷子说我所阅读的信息,资料人人都可以看到。我想说的是,信息平权的到来决定的是及格线或类及格线,但对于信息深度的思考,却是决定了良好线甚至优秀线。
你会看到,同样是35岁,对于只是积累了十几年信息的人,是诅咒。但对于积淀思考的人而言,却是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我建议大家可以每隔一段时间梳理自己的工作成果,复盘自己这期间的得与失,为何得、为何失,然后试图梳理出得的一些方法论。当然这里的方法论不一定非得如何高大上,而是找到规律,形成自己的sop。
总结
策略应该是既可内运筹帷幄,也可在外驰骋疆场。不但在指挥部,也在最前线。没有做过执行的策略都不是好策略,落地是检验策略的唯一标准。
同时,没有时间思考的策略人,也非合格的策略人。没有时间的思考和沉淀,无法提出更好的战略方向。所以,如果时间吃掉了你的思考,那么你就得看其他出路了。
要想一夜成名,必当十年磨剑。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风口难遇,无风常有。没风的时候,用什么前行?
-END-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