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4972字,持续性和稳定性。
这是智远的第049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
这句话来自于《法华经》当中的,“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形容锲而不舍,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勤奋进取的意思。
中国有句名语:宁可10年不做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形容人只要勤奋努力,坚持不懈,每天像个卒子一样前进一点点,进步一点点,终会有所成就。
郭德纲有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郭德纲,您这一个说相声的,万一有一天江郎才尽了怎么办?郭德纲说:我们这说相声啊,学的是技术,练的是一门手艺。
他就像是炸油条一样,一个炸油条的怎么会担心自己的江郎才尽吗?把相声当做我的手艺,不当才气,才气会尽,手艺只会越来越精进。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1.建立有效的壁垒,不会担心没有饭吃。
2.用笨的方法,提炼自己的专业核心能力。
的确,如果我们要成为顶级高手,就要有持续性,不能简单的依赖外界的力量,也不能依赖与生俱来的天赋,更多的是要依靠不断精进的手艺,乃至于自己的“专业水平”。
真正的高手,多半都是手艺人,或者是围绕着某个专业,某个地方做到极致,拥有持续性和稳定的长期输出,才能取得丰富的硕果。
你可以别不信笨功夫的力量
找到合理的方法论,日拱一卒,终有收获。
互联网发展到今年这样的趋势,多半的一线职场人都陷入在焦虑之中,而这些焦虑多半是来自于“急功近利”造成的。
担心自己在35岁,一无所有,担惊受怕自己会不会在企业“裁员的边缘”,这些无情的压力,都重重而来,进入自己的大脑中,如果让智远回答这个问题,何以解忧,唯有“知识”。
我们都知道这句话:“强大自己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你若不强大,谁也帮不了你,或许和智远一样,真的读懂这句话的时候,自己也不在去急功近利的寻找想要的一切了,而会开始“尽量减少心中欲望,把精力放在深造上面”。
因为相信,“你所想要的终将会得到,如果没有得到,要么是”能力不足“,要么是“时间不够”“积累不够”,要么是“方法有问题”。
曾国藩的故事:
在晚清的时代,曾国藩的智商并不是太高的,甚至可以归类在“笨拙”一类,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也是:“我这个人读书做事情,反应速度都比较慢”。其实这并不是他自我谦逊的词,而是有自知之明。
这点,从他同时代的人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出。
当年,左宗棠也这么评论他,瞧不起他,经常讽刺他思路迟钝,见识短浅,缺乏才略,甚至他自己的学生李鸿章也说他太:“做事儒缓,慢半拍”。
的确,曾国藩一家,好像也没什么聪明的基因,他的父亲一生考了17次秀才,一直到43岁,才勉强过关,这样的应考能力,在当时并不是多见,曾国藩自己考秀才,也考了9年,21岁才中了秀才。
到后面的路才越来越顺,中秀才后第2年中了举人,4年后,又高中进士,在京工作期间,又从翰林院升迁到左侍郎,这10年7次迁跃,连升了10级,将当初那些比他早进学的青年才俊甩了好几条街。
《曾国藩》
曾国藩之所以成长这么快,
是和他所下的“笨功夫”是有巨大的关系。
他在家读书的时候,父亲要求他,
不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
不读完这本书,就不看下一本书,
不完成今天的任务,绝不睡觉。
曾国藩不懂什么是“技巧”,什么是“捷径“,就靠着这种笨方法,一条道路走到了黑,不撞南墙不回头。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他身上培养起来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
别看笨拙,“拙”看起来比较慢,其实也是最快的,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练苦功,不留遗弊。他自身总结的时候说:自己要得以于基础打牢靠,所以”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
他曾经为了约束自己的言行,早年专门为自己制定了”修身13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历史,谨言,养气,保身,写日记,日知所忘,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等规矩。
他就是运用这样的笨方法,是他避免了几千年来中国式思维的局限和弱点,他的一生做事从来不饶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照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并且拥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心态,他的成功,正是得益”笨拙“精神。
笨功夫其实是
可以叠加的过程。
某件事情,依照写作为例,如果让你选择一瞬间的爆发,和长期积累后的爆发你会选择哪个?我想大部分的人会原则”叠加式的爆发“。
1.一瞬间的爆发:
通常是指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事物,瞬间得到了较高的曝光率,比如写作,没有短时间的积累,蹭热度的文章,可以瞬间达到10万+的阅读。
但是如果热点过了,试想一下,这个阅读在后续撰写的第二篇,第三篇文章还会持续吗?
在举例,比如一款电商APP,较多的创业者都比较”急功近利“,总是幻想,有没有这样的一种可能,一瞬间,乃至一个月,用户量增长到10万,20万。
那么试想一下,如果运营团队跟不上,供应链跟不上,用户来到电商平台后,一看商品差,用户体验不好,会不会流失呢?
2.可叠加式的进步:
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智远认为,成长的本意应该把“偶然”事件,变成”必然事件”,郭德纲的成功,曾国藩的大有作为,都是因为长期的积累,水到渠成的成功。
即便当时条件差,机会差,但是长期的积累也能让自己在“不同赛道”做出更好的选择。
可叠加式的进步,更偏向于“笨功夫”,知道有很多捷径,但是自己不去走,比如做写公众号,很多人在开始的时候给我建议,智远,你写它干嘛,现在也没有任何的红利了,又不能带来流量。
你完全可以注册后,到处去转载别人的文章,来蹭去用户,就可以了,显然这种方法不是我想做的本质,我的出发本质其实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容更加体系化”,另一个方面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但是在我写作的过程中,见到了很多人的放弃,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弯**,弄湿自己的鞋子,愿意亲自下山去摘稻子是一个道理,只有真正体验了过程,持续的坚持,相信结果也不不会太差。
3.爆发式进步
爆发式进步,多半是经过了从0-1的积累,在走1-100分过程中,寻找方法论,可以总结,并将经验做到可复制化。
聪明人下的笨功夫,不仅仅体现在总结上,更体现在他们擅长寻找总结后的破局点,二次增长点,然后实现指数级的跃迁。
找到二次增长点,是一种更高的智慧,不是为了把1变成2,而是为了把1变成10,甚至于100,达到可复制,实现质的跳跃。
要做可叠加式进步对于多数人来说,已经非常的困难了,有的人在开始已经选择了放弃,更别说爆发式进步了,这不仅需要从自身找到哪里是二次增长点,而且也要有大勇气,大毅力,能够在一个小切口上发起猛攻,才有可能迎来10倍增的爆发。
人生看起来漫长,
但是实际上职业生涯的黄金周期
也就是在25岁到35岁这10年的时间,
我们的每一天经不起丝毫的浪费。
而非常可惜的是,很多人在这10年之间,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要么工作上稍微不顺利就会跳槽,要么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尝试,看着倒是非常的努力,但是本质上,却没有太大的进步。
因为每一次的选择和切换赛道,都是一种浪费。
如果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在一个地方发力,运用3年,甚至5年的时间,就可以把技能锻炼的炉火纯青,较多人还认为自己年轻就应该去玩,却不知道到年长之时,在去奋斗却为时已晚。
跟年轻人拼不过体力,跟身边人拼不过高度,附加上有老,下有小不敢随意折腾,便把所有的个人资本搭进去,只能凑合的过程40岁之后的人生。
顶级的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
他们不局限于当中的苍蝇小利。
延迟满足,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比较难。
延迟满足是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用一次词汇去形容的话,智远认为应该叫做:“厚积爆发”。
有长期才能打胜账,
不做没有准备的事情。
延迟满足主要的表现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尽可能降低欲望,然后把时间精力投入到“深耕”,提升自我价值中。
延迟满足是一种理智的行为,但是该则说法也不能够完全的适应于所有人,部分人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即可就像看到答案,如果您逼她去延迟满足,显然有些不合理,甚至于爆发没有必要的摩擦。
追求延迟,还是应该追求满足?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这个道理,而这个道理被多数人去认同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它是真理,但是这样人云亦云的盲目从众,会容易让我们走进一个误区,让我们逐渐模糊了事情的焦点。
其实,不管是选择服从天性做一个当下主义者,还是暂时放下自己的需求去锻炼等待的能力,最终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而延迟这个动作的发生,则是为了让我们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实现最大的价值。
但是很多人在追求“延迟和满足”的路上,就会逐渐的忘记最初锻炼这项能力的目的了。最后很可能就估计错了这个后果是否真的值得我们去等待。
适当的延迟是理智的,但是一味的推崇
除了很可能让我们的时间变成沉默的成本以外
还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弊端。
比如在延迟的过程中,让自己变得优柔寡断
我们为了决策,不知不觉的积累了一堆的备选。就好比原本想花少的钱,买最高性价比的产品,最后却走马观花的选择了一堆商品,真的需要做出决断的时候,反而发现成了选择恐惧症,迟迟难以决策。
最终只能对着自己一堆没用完成的目标清单,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然后无限的拖延,也过了劲头,反而什么都没有满足。
原本“延迟满足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但一直长期处于延迟的过程中,就会变得不快乐,成年人如何建立正确的延迟满足,智远认为有几个方面:
1.控制欲望,建立自己清晰的认知
2.目标感,试图询问自己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
3.不被短期诱惑所迷惑
4.尽可能克制“贪婪”
在较大的目标面前,可以适当的“延迟”满足,在小目标上面,可以注重当下的即时满足,比如,我想要一个包包,这个包包还可以,不算太贵,而且这个想法一直在心理几天了,那么智远认为,可以给与“当下满足”。
长期主义和满足应该运用到哪些方面:
1998年,华为出台了《华为基本法》。 手册第一条就是 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 我们永远不进入信息服务行业, 中途,做房地产可以爆发 中途,做互联网可以爆发 中途,做资本运作可以爆发。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