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挂牌新三板的青藤文化,又在11月宣布拿了3500万融资。回顾视频的创业路,青藤文化创始人兼CEO纪方圆先生认为:短视频有一定生命周期,一定要做升级和拓展。作为“新榜2017短视频峰会”的嘉宾,纪方圆分享了自己对视频的心得和方法论。

分享嘉宾:

青藤文化创始人兼CEO,纪方圆

 

短视频和以前做电影、做影视剧其实思路不太一样,对此,我们总结了两个要素,第一,就是我们做短视频一定要把用户需求放第一位;第二,不能过度的依赖单一IP,不管是从用户还是广告主来说,大家都会厌烦,单个IP实际上是有生命周期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做内容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总结,比如说男性用户喜欢看什么,女性用户喜欢看什么,哪些领域更适合赚钱,哪些领域更适合出爆品。我们自己总结出来:针对男性,说汽车的、3C容易变现;针对女性,母婴、美妆容易变现。哪怕这类垂直领域公众号的粉丝,相比很多营销号只有十分之一,但是变现能力会非常强。所以在做内容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这个IP是给男生做的还是给女生做的?是什么领域?这个领域未来怎么赚钱?

而自始至终,人们对内容的需求是没有变化的,比如说女性对八卦的需求、对星座的需求,对电影的需求,男生对搞笑、美女的需求,十年前、二十年前都没有变化,这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思考,我们在选择某一个领域的时候一定琢磨一下,这个领域,在纸媒的时候有没有标杆类的东西?

如何“玩转”短视频?

第一,短视频一定要从用户的需求角度出发。电影和短视频,对于创作者能力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电影大部分就是要求你创作者特别厉害,有能力,有灵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价值观的表达。但短视频不是,短视频一定是基于互联网这些用户喜欢看什么,基于他们的需求,把这个需求你给它视频化、流程化、工业化,这个能力其实跟做电影的能力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如果想当导演,建议可以不用做短视频,还是进剧组,扎扎实实当编剧。因为本质上短频是互联网的产品,并不是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

第二,短视频不太能依赖单一IP。现在有很多的网红单一IP突然间火了,估值也挺高的。但我们会想他的价值到底有多大?我们从三个层面分析,用户的角度,客户的角度,行业发展的角度。其实单一IP在整个行业的优势越来越弱,未来一定是偏矩阵化运营,偏机构化运营的方向更容易成功。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单一IP的持续吸引力不够,用户总喜新厌旧。比如有些前一阵子特别火的IP,我一开始看的时候觉得特别好,看到第五期,第六期,我发现他的套路了,就没有那么有意思了。

从客户的角度来看,我们做短视频要变现,客户也是喜新厌旧的人,因为这实际上是由整个客户的决策逻辑决定的。所以你以前积累的东西如果不沉淀下来,只有一个IP让他投的话,你在售卖广告的过程中会觉得非常累。他总要求你有新鲜的东西,但是你新鲜了,那些IP可能跟你没关系了。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现在的平台越来越明显,第一是流量越来越难拿,第二是不愿意和单一IP对话了。

从平台来看,现在我们想要再做一个微信公众号大号,其实大家也能体会到是挺难的;微博现在全都是跟MCN机构合作,微博在他们的大会上就会说,未来他们不会单独的去跟单个IP对话。

我们自己的结论:短视频大IP,未来的行业形态应该是大IP都是来自于MCN机构,一个MCN机构掌握了所有的流量来源,掌握了所有的话语权,掌握了和平台谈判的机会。随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我觉得单一IP存活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

当然也不是说没有机会了,我觉得有两个机会,一个就是让你在垂直细分领域,迅速的通过你自己的创作,通过其他的资源做到头部,我觉得还是有机会的,或者说你自己变成一个MCN。

广告或电商?短视频该如何更好变现?

 

说实话短视频现在唯一可见的变现方式就是广告,这个天花板虽然低,但是我觉得早期,最起码有一定的营收,能够持续让这个IP跑下去。在整个广告变现的过程中,我们自己总结了一些经验: 

 第一,能谈整合营销的绝不简单植入。我觉得未来短视频领域广告的玩法一定是找准一个点,短视频是一个切入点,切进去以后你可以跟他基于你的内容和IP有一些深度的玩法,相当于你从商业层面上利润率会高,你的整个沟通成本也会低一些。


第二,能谈整个季度的,绝不谈单期节目。刚才也大概提到了一些。我们会发现,如果每一期的去聊,沟通成本是最高的。所以我们在后面一些节目售卖的过程中,基本就不单期卖,我们基本整季去卖,要么全年卖。

所以未来的趋势,如果是从广告这个角度来讲的话,短视频公司是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新型的公关公司,从商业角度来讲,未来你代替的是以往的4A公司

从短视频电商变现,也跟大家分享一些具体的数据。我们觉得如果直接用短视频去卖货的话,我们反正没玩明白,就觉得这个逻辑其实不太通。因为我们从几方面,有制作成本,大家如果做过短视频的话,会发现现在一期短视频基本都得两万,还不错的,比较精致的,甚至是两万到五万的制作成本,还不包含推广的成本。比如说我们现在跟微博合作,微博所有的流量都是向我们收费的,每一期我想要推到200万,大概也要两三万块钱左右。也就是说我们用每期六万的成本,来去做一个电商的转化,这个逻辑到底通不通呢?我们自己是没玩明白。

再有就是转化的环节非常多,如果从内容平台直接转化的话,我们会发现微博、淘宝稍微好一些,因为如果你从腾讯,或者其他的一些纯媒体属性强的内容平台再往这方面的转化,这个逻辑可能更不通。优酷之前也做边看边买,万分之一的转化率,没法做。当然,短视频是否适合做内容电商,我们也持续在探索。

我们认为,短视频在电商领域玩不过网红,但种草的能力会比直接销售、直接卖的网红强,所有的网红就像百货大楼里的销售员一样,是模特兼销售员。但是短视频的逻辑不太一样,短视频更多的是打入你心里,让你心里面种了一个草,但是不一定能立马产生购买行为。

所以,未来如果通过垂直内容的矩阵,把腰部品牌推火,发掘背后的深层次的价值,是有机会的。当然我们也在逐渐尝试中,因为其实背后很多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挺多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