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辩论有什么用?
说实话这个话题恐怕一直是圈内人面对圈外人的永恒痛点。
嗯,辩论能提高思辨能力,能提升同理心。
所以呢?那要多久才会提升?要多少课时?提升后能帮我涨多少工资?
这类问题问得一点毛病都没有,毕竟这年头大家都是现代理性人,扯什么但求耕耘不问收获?

但是很抱歉,这玩意儿就像拜师学艺一样,你可能拜师拜到江南七怪,也可能拜师洪七公,你可能天赋异禀自主研发长成黄药师,也可能天资愚钝苦练十年进步缓慢。太多太多的不可控因素摆在面前,所以要多久才会提升小编也不知道。但小编知道的是,学了之后,这非但不是浪费时间,还会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十分有用!这里小编就罗列了些辩论的有用之处供大家参考,但相信角度也绝不止这些。
辩手更会抓重点
为什么?所有接触过政策性辩题得应该都知道:“需,根,解,损”(需求性、根属性、解决力、损益比)
为方便大家理解这几个概念,拿少爷曾举过的案例举例:
看胃病
需:我的胃很难受,严重到了一定要去看医生的程度。
根:不同医生给出的根属不同,有得会告诉你胃痛是胃的问题,有得会告诉你胃痛是肾的毛病,转移到胃了…………
解:根据不同的根属解决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根源在胃得会开胃药,在肾的会给肾宝,也有的会告诉你胃痛是因为有胃,最好把胃割了。
损:最后的最后,讨论损益比。是药三分毒,所有能够有效治病的药物都有其副作用,正如割胃得损害太大,应该把讲割胃得拉出去毙了;吃胃药、肾药得会对人体其他器官造成损害。面对其他器官的伤害,会有什么替代性的措施弥补。
然后就是新一轮的“需,根,解,损”了。
在长时间的比赛和训练中,成熟的辩士养成了这样一种成熟的思考能力。

那这种思考能力会有什么用呢?
拿林正疆学长曾聊过的公司生活当例子:想象个场景,公司里老板开会:要不要推行XX产品,请大家各抒己见。现实世界里多半会出现两种情况:1、鸦雀无声、2、自说自话。
前者暂且放在一边,重点聊下后者:
员工1:我认为应该推行,因为推行该产品有利于公司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员工2:提升市场占有率又能如何,XX产品利润过低,再多人买公司也很难赚到钱。
员工3:你们看事情怎么只看表面,推行产品要先讨论成本,成本都不知道多少讨论什么推行不推行?
员工4:我觉得我们要讨论推出该产品是否对我公司的企业形象有积极影响,这才是我们要讨论的东西。
不出意外的话,解决情况多半就是老板找个人记录下刚刚的话题,在窝了一肚子火后结束例会。
那么一位成熟的辩士在面临这种情况会怎么做呢?
“我觉得每一位前辈所讲的话都值得参考,但为了让我们之后的讨论更有层次、更聚焦,个人认为我们可以把讨论区分成几个层次,在讨论某个层次时没必要去讨论另外层次的问题。
个人觉得我们需要讨论的第一个层次是:当下公司的当务之急是提升企业形象,还是赚到钱,亦或提升市场占有率?
第二个层次是:推行XX产品后是否对公司当务之急的事情有所帮助?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接着讨论XX产品要耗费多少成本,有没有节省成本之道。这样的话接下来讨论也许能够更有层次,更聚焦一些。”
而这,便是辩手“需、根、解、损”思考能力的现实场景应用。
辩手更会抓重点。这大体,便是辩论的第一个功用。
02
辩手容易脱离思维定式
传统辩论有一个小技巧称之为受身,什么意思?
正如前文小编的举例,你胃痛,如果问题在胃,那么吃胃药的确可以对我们有帮助,能医治我们的胃;可谁说问题就在胃上?如果真得根源在肾,那是否意味着,之前的胃药变成了**呢?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换个角度,调换个视角,坏事可能变好事,好事也许会变坏事。

这种“受身”在现实世界里会有什么用?
先举个小例子:
忘了什么时候读过个小故事,内容大约是父亲带着孩子去捞鱼。
捞鱼前孩子问爸爸:
“怎样才能捕到鱼呢?”
“捞鱼的时候声音尽可能要小一点,吓到鱼鱼跑掉就捕不到了。”
父亲闲逛了几分钟后回来,诧异的发现就在这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孩子的鱼篓里装了小半篓鱼。
“你是怎么捕到这些鱼的?”
“我在鱼塘中间挖了一个小坑,然后扔石头吓周遭的鱼,把它们赶到小坑里,就捕到这些鱼了。”
前几日阿辩的《星巴克不懂年轻人,三把利剑将导致咖啡市场变天》里有一段话就和这种思维很像。
许多咖啡新挑战者在面对着星巴克这一老牌巨头大都望而止步,因为在大佬这么多年的经营中,老牌子的品牌优势、产品品质、门店规模上的优势太过明显。可是换个视角,或许正是因为这么多年营造出的优势,导致星巴克没办法像新的挑战者一样大刀阔斧,对用户聚焦细分,毕竟用户蛋糕这么大了,舍哪一块舍得?
与其以弱敌强,不如另辟蹊径,聚焦个别领域,切分老品牌的用户蛋糕。毕竟咖啡市场的增量足够大,稳定的扒一块蛋糕已经可以打造一个了不起的新零售品牌了。
这种思维模式不仅仅局限于当下的新零售,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就以传播学为例:
在这个时代,新媒体出现后,许多传统媒体被打得节节败退,新媒体是怎么做得?
01
利用碎片时间
在曾经时间没有碎片化的时候,一家人全部都等到晚八点看节目。为了争抢更多的一家人,卫视与卫视相互单挑,黄金时间一到,甲卫视派一个,乙卫视派一个,必然大成本大投入。也正是因为大成本,自然要拍长时间的大节目,谁拍的好谁就能抢到更多的大多数。
可现在时间碎片了,没有所谓的八点黄金档了。十分钟的下课亦或十分钟的如厕,大家没办法看四五十分钟的大节目了,但papi酱、罗胖却利用这短短的十分钟亦或几分钟火了。
02
聚焦个别群体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所有人都是针对一家人做节目,没有人蠢到只针对90后做文章。
可新媒体出现以后,传统媒介的劣势就凸显出来了。因为恰恰是要针对大家看,所以内容受限,要中庸,要正能量,故而武媚娘要变武大头。但只聚焦某个群体的节目限制就要小得多,比如奇葩说,比如吐槽大会。虽然受众窄了点,但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广度依然会有高收视率。
以前是一头猛虎对一头猛虎,现在是群狼对一虎。这个啃走80后,那个叼走90后,不被打得节节败退就奇了怪了。
毕竟在这个时代,一手好牌有一手好牌的打法,一手烂牌也会有烂牌的打法。
而也是辩论教会我们:换个角度,调换个视角,不同行业、不同位置的你们,也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打法。
以上

想让厉害的大神带你飞?
想加入我们搞事情?
想随时随地搜到辩论干货?
点击下方图片,我们随时欢迎你~




END
责编:Yoki
审核: 平台家

评论(0)